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来看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准则的建设可以看作是制度的变迁。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变迁
我国准则的制订始于1988年财政部会计司成立的会计准则课题组。之后,1989年3月发布了《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需要研究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基本会计准则的正式出台是1992年。这样,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改革取得初步进展。
然而,基本会计准则的发布,只是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会计实务依然是依照会计制度。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实行会计准则,财政部会计司加快了具体准则的制订步骤。从1994--1996年陆续发布了六批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1997年至今,已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并对5项已发布的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直到目前为止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还在进行。
二、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一)制订机构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不同于美国,是由政府部门---财政部会计司制订的。美国直接负责准则制订的是民间性机构。但政府对其日常的运行及最终所制订的准则拥有监督和管理权。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不同。美国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利益,因此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使用者的需要。但由于会计准则的制订权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转受的,这就使得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在准则的制订中具有监督和否决权。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团结合作。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这就使得中国的财务会计信息首先是满足机构(尤其是政府)的信息需要,因此会计准则要由政府制订。
此外,我国不能由民间机构制订会计准则还缘于我国的会计职业界仍不成熟或者说会计界知识量不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于1988年11月,晚于会计准则课题组的成立。近年来,虽然有很快的发展,但就制订准则来讲,知识存量方面仍旧欠缺。
(二)制订过程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订会计准则过程中遵循“充分程序”,并且几乎从准则立项开始,一直到准则的最后发布,全过程都公布于众。相比之下,我国准则形成的过程,就“隐蔽”一些。在准则立项阶段,社会各界、特别是咨询组成员等,可以提出意见。但由于我国尚处于准则制订的初步阶段,需制订的准则很多,从“先一般后特殊”,立项的准则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性,而为什么确立这些特殊行业或特殊问题的项目,缺乏一种公开的解释。对下一步准则制订的计划和安排,也没有定期公开。准则的研究和准备阶段,可以不过分强调公开性。但由这一阶段让社会各界参与进来,有利于最终所制订的准则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应提倡将其公开。
起草阶段,更是没有一份向社会公开提供的“讨论备忘录”。
(三)游说
与美国会计准则制订过程中的游说现象相比,目前我国各界主动参与准则制订过程的情况不多。原因主要是社会各界对准则的性质认识不充分,未能预见到会计准则对企业可能的影响。另外,这与我国长期执行的统一会计制度有关。每个企业在执行制度时并没有权利要求已颁布的制度加以修订,同时以往颁布的统一会计制度,也没有经过事先征求意见的阶段。根据路径依赖的解释,企业已习惯于执行。
三、依据制度变迁理论构建我国的会计准则
随着入世,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当中,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完善,都将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提出新的要求。
从美国会计准则的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会计准则的制订如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必然要经过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毋庸质疑,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度还处于建设初期,因此我们应当借鉴美国和其他国家制订会计准则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制度变迁的三大要素入手,制订我国的会计准则:
(一) 利益集团
制度的变迁,首先是由利益集团推动的,而利益集团又包括主要利益集团和次要利益集团。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是由财政部会计司实施的,我们要鼓励次要利益集团参与,如:证券交易所,职业团体等。证券市场的发展催生了会计准则,随着我国入世证券市场将逐步开放,证券交易委员会势必会参与到准则的制定中来。
(二) 知识存量
知识存量作为会计准则的“软件”,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我国的会计界有相当的知识存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引进世界先进的会计准则。由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成熟的会计准则制度,我们可以通过“搭便车”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第二,总结本国会计准则变迁中的经验,将国外会计准则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三) 意识形态
当前,会计准则制度方面的意识形态以国际化并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为主流。这势必会影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首先,我们应明确,所谓国际化是利益的再分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其准则的制订势必对西方发达国家有利;其次,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对其盲目排斥而是应当批判的吸收。
刘静 030081300
评论